English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在何方

1999-07-14 来源:光明日报 汤萌 我有话说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召开的一次历史性盛会。会议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对我国跨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的总体部署。现在,关键是要抓好落实。为了促进各地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本刊从今天起开辟《贯彻全教会精神笔谈》专栏,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踊跃来稿。

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一直被认为是高、新、尖技术的代名词。近年来,人们更是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看成振兴科技、振兴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日前举行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上也有来自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展示他们的最新成果,并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的东风,力图寻找出今后发展的合作伙伴,前来咨询的来访者亦络绎不绝,一派买卖两旺的景象。可据新华社最新报道,国内顶尖科研单位之一的中科院在前不久有260家各地企业专程前来参加的一年一度的新产品新技术交易会上,只有不到100项的技术被转让,还不到总项目量的10%。事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是科技转化真正的春天来临,还是表面的虚假繁荣?

高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虽道路不平,但势在必然

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上,清华大学的展位上竖起了这样一个学院气很浓的牌子,上面写着:国家重点推广项目22项,从1983年开始15年推广应用效益显著项目208项,累积产值超2000亿元,经济效益达480亿元,合作的国内企业70家,国外企业28家……它记录着清华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累累硕果,同时也树立了学校的形象。不光清华,像与之齐名的北大也在价格不菲的国际周1号和3号两馆开设了展位,宣传形象,招商引资。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和一些国家级科研院所也出现在展会上,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对此的重视可见一斑。

高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闯入大市场虽不是老生常谈,但已在摸索中走过了数载。自从科研院所实行了“稳住一头,放活一片”的政策以来,不少科研人员大胆“下海”,兴办科技实业,推动科技走向市场。北大,清华,科大,北理工等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产业,像方正、紫光、青鸟等公司已在全国颇有名气,以高校为背景的高科技股票也成了绩优股的代名词,他们获得了成功。但也有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在发展的路上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甚至在市场的大潮中翻了船。这样的例子大大小小多如牛毛,转产、倒闭、苟延残喘的数不胜数。

综合说来,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主要优势有三:技术,人才,信息。1997年由清华5家企业“捆绑”组建并挂牌上市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陆致成说:“同方组建的优势就是背靠着清华这个知识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来转化这些科技成果,就像挑选现成的好种子,收获种出来的好果子。”同方自组建以来每年翻番,总资产增长1.5亿,以资本运作方式促进了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

科技人员的选择:要名,还是要利

科技成果转化的活水源头是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自然就没有成果转化,这是一个令人一目了然的逻辑。科技成果无法转化的动态原因也是人才,这样的提法显然就不免让一些知识分子窝心了,可看一看我国科研工作中的某些现象,也就能体味出其中的道理。由于科研项目通常由集体完成,我们的科研人员经常抱有这样的想法:一个项目做好了是大家的,做不好也是大家的。于是做完了项目,成果被鉴定了,评奖了,就把它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了。成果转化能创造利润,当然也能提高科技人员的收入,为什么他们会有利而不图呢?答案很简单,鉴定、评奖是评定职称、加官进爵的砝码,再进一步去转化科技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既可能有利可图,又可能身败名裂。我们的科研项目领头人往往年事大,名望高,他们就是放弃名利双收,也不愿冒风险,毁了一生英名。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副总工徐振明副教授在谈及此事时说:过去教师们在搞科研项目时重论文,重成果、重获奖,主要目的就是为评职称。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教师观念,让他们将目光转移到科技开发效益上来。所以,清华一方面将科技开发效益作为教师评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从经济上奖励,首先就是把国家制定的高额奖励落实到个人,学校再适当加以奖励,真正使那些有头脑、有眼光、为国贡献的个人能“名利双收”。

技术转让的两难境地:外找婆家还是自立门户

高新技术找婆家难已成了令各个高校十分头疼的现实问题。很有潜力的技术要转让给大企业往往不是人家不需要,就是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而转让给小企业,他们又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交易根本无法实现,有时候技术项目转让不出去一拖就是三五年,失去了实效性,这时降价也卖不出去了。有人把科研成果转化不出去比喻成一个漂亮的女儿嫁不出去,开始是由于条件太高,成了半老徐娘就没人要了。

技术转让不出去让人心焦,自产自销又怎么样呢?北大、清华这样名气大,实力雄厚的高校的确搞得不错,方正,紫光,同方都已成为高科技产业的“领头羊”,可一般高校就不是这般境地了。高校是清水衙门可谓尽人皆知,高校里的秀才不会做生意也是不争事实。除了技术,市场资金这两个企业运作的要素都不如人,校办企业的江山自然难保了。实践表明一项技术在实验室达到成熟阶段只意味着其在市场上的历程完成了20%,剩下80%的精力将用于技术工厂化、市场的开拓和产品的推广。北京化工大学的张玉平工程师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十几年前,我们研发了护肤品的技术,产品的质量的确不错,当初学校就想自己投资办厂,可苦于没有资金批量生产,更没有资金去打广告,就这样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后来,北京某厂通过内部关系得到了这项技术,他们有钱宣传,产品大受欢迎,销路一直很好,可每瓶二十多块钱的产品他们只给我们不到一块钱,现在我们后悔也没用了。看来,影响高校自创企业的拦路虎是资金,没有资金就没有人才,没有市场,没有销量,一个钱字了得,怎一个钱字了得?

高科技成果转化亟需宏观调控

解决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种种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国家,社会,个人的长期努力。国家制定政策引导,扫除成果转化道路中的障碍,让科研人员吃上定心丸是办好这件事的先决条件:全社会努力改变旧观念,树立起知识即经济的意识会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开辟出一个适于生存的环境;而高校科研人员的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和企业、金融部门的鼎立支持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宏观调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现在我们将应如何具体运作呢?

首先,要在全国建立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企业”,这也是国际上最常见的科技管理模式。特别注意的是作为高新技术二次开发的企业不仅要得到技术,更需要得到高校技术开发人员的后续支持,避免只要技术不要人才的“拔树移植”。

第二,要完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制度,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良好环境。解决融资渠道不畅通、贷款担保难、投资体制不完善都是当务之急。同时,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简化科技成果审批手续,方便技术人员入股和工商注册也是近期亟需解决的大事。

第三,解决资金缺乏和科研管理模式陈旧的途径就是建立首席负责制,将资金分配、人员选择的权利同风险一起交给个人,以消除科研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项目重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